朔尔茨访华凸显德中深化合作、共同发展的决心
这样,在极力论证儒家的亲亲相隐与腐败有关的问题上,就能做到既有文献学的合法依据,又能借《论语》在中国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,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等同为儒家思想一脉,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潜在地、被简单化约为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的问题。
以邻为壑乱倒垃圾的少了,人们宁愿往前走几步将垃圾倒进坑里。为此,讲堂请来了志愿者给村民教唱"跪羊图"等孝道歌曲,并录制了一些优美的歌曲定期在村里播放,从此,尼山脚下便再度响起了感人的乐声,令人回想起孔夫子二千五百年前在这里弦歌不绝的往事。
于是,乡村儒学建设在开展《弟子规》教育的同时引入礼仪教育,请礼仪专家来给老百姓讲授和演示一些儒家礼仪,比如成童礼、开笔礼、冠礼、婚礼、射礼、释奠礼等等,并在课堂上教导乡亲们行礼如仪,给孔子和讲课的老师行拜师礼,青少年还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敬长礼。豪情万丈的李白曾经高唱:"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谁陈?"他所说的"大雅",就是古代的雅乐。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《弟子规》与音乐光盘,使整个村子浸透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。春夏秋冬接踵而至,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。可是,活动结束之后,村民不干了,纷纷质问她怎么也成了模范?并要求将奖品收回。
原来,这两位重名的大娘,一位确实是孝道模范,另一位则碰巧是不孝的模范,后者不但不赡养公婆,甚至连自己的公爹去世都不出来送殡,在村里知名度很高。但是,农民工的身份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。与此前研究者不同, 他们具有儒家身份自觉,因而站在儒家内部讨论该问题的。
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几年, 以传授儒家之学为本的传统文教体系迭遭猛烈冲击: 废书院, 废科举, 废除读经。本来, 这是目标, 但蒋庆先生又要求, 作为工具的儒教会享有 王官学 之地位, 中国儒教会虽然是一民间的宗教社团法人, 但与其它的宗教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平面的平等关系… … 拥有其它宗教组织没有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组织方面的特权 C。这样的构想在相当大程度上放弃了儒家养成君子之道,以及以君子正庶民的治理之道。放眼历史、现实, 在儒家文教体系之外, 中国始终存在着丰富的宗教传统。
圣人以神道设教, 而天下服矣。略加观察就可以发现, 这是一个 以文化人 的过程, 属于人文教育的事业。
三代形成之种种宗教,一直以各种形态延续至少后世, 以至今日。据此而言, 荀子的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论述是不足为凭的: 雩而雨, 何也? 曰: 无何也, 犹不雩而雨也。另一方面, 蒋庆先生意在起而行道,故又从策略角度论述儒家复兴之道。于是, 在中国知识界, 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, 出现了一种异常复杂的局面: 首先, 外在于儒家的宗教学界倾向于承认, 儒家是宗教。
因为, 在东南亚, 华人仅为少数族群, 儒家义理价值从来不曾具有文明主体地位, 儒家在这样的异邦以宗教方式存在,自有其合理性。这样, 儒教设想反而矮化了儒家在中国文明体中所刻意扮演的角色, 限制了儒家影响乃至支配中国人之范围,从而不利于儒家之复兴与中国文明之复兴。 二、儒家是文教 儒家是不是宗教? 欲就此得出结论, 需对历史上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进行考察, 以揭示儒家是什么。从宗教学角度看, 儒家确实相当特别: 儒家本身不是宗教, 反而可以包容宗教。
日月食而救之, 天旱而雩, 卜筮然后决大事, 非以为得求也, 以文之也。但是, 略加分析即可发现, 此亦不足为儒家宗教说之凭据。
经由神道设教, 这些宗教普遍渗透着儒家价值。在义理上, 他们突出儒家的宗教性, 并尝试建立各种宗教教义和仪轨,让儒家成为西方意义上的宗教。
在儒生眼里, 最为重要的就是文之教。儒家士人普遍接受现代知识, 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训练,由此出现了不信奉儒家价值但研究儒家之学者。首先, 学术界之内、之外出现了一批 儒学者。天道信仰确为中国人最为崇高的信仰。近二三十年来,一直有启蒙知识分子感叹, 中国社会之所以混乱, 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民主宪政,就是因为, 中国没有创造出宗教。实际上, 过去十几年, 儒教争论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儒家信奉者加入,而态度严重分歧。
如此则必然出现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:谁来守护儒家士大夫守护、对社会基础性秩序而言至关重要之中国价值? 康南海计划让孔教承担这个责任。但这并不表明, 孔子不信神灵。
这提示了中国宗教现象之二: 所有宗教都可被儒家 神道设教。这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天道信仰, 由此演变出祭天之礼。
围绕儒教之言说, 实有两个虽相关而不同的议题: 第一, 儒家是不是宗教? 第二, 是否应当以儒家为本,建立一种宗教? 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已持续数百年, 过去三十年来也相当激烈。这里所崇祀的对象十分广泛, 从天地、三辰, 名山、大川, 到前哲、令德, 当然还有各家之祖先。
因为儒家不是宗教, 诸种宗教才对儒家没有戒心, 接纳儒家价值。这以2 0 0 5 年蒋庆先生倡导儒教为起点。由此,儒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展。比如, 最为致命的危害是,儒家经典阅读将不能进人学校, 也不能进入社区。
康氏努力遭到正统儒家士大夫之猛烈阻击, 而归于失败。原因在于, 它从根本上颠覆了儒家。
尽管如此, 在儒生群体中,天道信仰始终没有形成公开而系统的崇拜仪轨。二十世纪初, 在西方冲击下, 敏锐的儒家士大夫及后来的现代知识分子, 对于儒家在中国构建现代秩序之能力逐渐产生怀疑, 进而绝望, 而逐渐抛弃儒家,最后否定儒家。
因此,他们的争论只关乎对儒家的历史存在形态以及历史上的中国政制、文明之理解。正是在儒家推动下, 以天道信仰为中心的更为理性的公共祭祀制度逐渐建立起来, 凌驾于皇室各种混乱的神灵祭祀之上。
与本文讨论问题密切相关者为儒教的生命形态和儒教的聚会形态。这个时候, 儒生实具有两个身份: 儒生, 他信奉儒家价值, 从事文教。这就是儒门存在之基本社会形态。《论语》的编排有其内在逻辑, 首篇《学而篇》实为《论语》全书之内容提要, 首章则是对孔子对自己一生事业之描述,也是孔子对孔门存在之社会形态的交代。
这个社团是以教育的方式形成和扩展的, 连结他们的则是文,尤其是文中所蕴含的价值。由上海市宗教学会秘书长葛壮言研究员邀请, 于2 0 1 2 年1 2 月2 1曰报告于该会, 严耀宗教授、晏可佳研究员给予富有洞见的评议, 极有助于本文定稿,一并深表谢忱。
所有这些公共祭祀都是为邦国、天下之公共福利而祭, 而不是旨在解决个体身心安顿的一般宗教。或许可以说, 经由神道设教, 在基层社会广泛地存在民俗意义上的儒家。
因此, 从儒家复兴的角度看, 儒家儒教化之构想不可取。孔子只是不愿轻易对人谈论,也不愿滥用理性, 对神灵的世界进行探究、思考—这种探究必然导致虚无主义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